1967年農曆生肖運勢解析 | 1967年農曆轉國曆對照表 | 1967年農曆閏月怎麼算?
1967年農曆對台灣老一輩來說是個充滿回憶的年份,那年是農曆丁未年,生肖屬羊。說到這個年份,不少長輩都會想起當時台灣正處於經濟起飛前的轉型期,農村社會逐漸轉向工業化,許多傳統習俗也開始有了變化。
那年農曆節氣特別有意思,因為閏月關係整年有13個月。老人家常說「閏月買鞋給父母添壽」,這個習俗在1967年特別被重視。當時物資還不充裕,一雙新布鞋可是很珍貴的禮物呢!我們整理了幾件1967年農曆年間台灣的特別記事:
農曆月份 | 重要節氣/節日 | 當時台灣民間習俗 |
---|---|---|
正月 | 春節 | 家家戶戶貼手寫春聯,拜天公要準備「五果」 |
閏六月 | 無特定節氣 | 出嫁女兒要回娘家「吃閏月飯」 |
七月 | 中元節 | 基隆中元祭達到鼎盛時期,放水燈規模最大 |
十二月 | 冬至 | 一定要吃湯圓,而且要做紅白兩色 |
記得我阿嬤說過,1967年農曆過年時,她們還保留著「初一早、初二早、初三睡到飽」的完整年節作息。那時候沒有電視機,街坊鄰居會互相串門子,小孩最期待的就是長輩發的紅包,雖然可能只有五塊十塊,但能買好多枝仔冰和彈珠汽水。
當年的農民曆除了記載節氣,還有很多生活小知識。像是教人怎麼看天氣:「立春落雨到清明」,或是提醒什麼日子適合剪頭髮、嫁娶。現在想起來,這些都是很寶貴的生活智慧啊!那時候的台灣社會,農曆還是很重要的生活指南,不像現在大家都只看國曆了。
1967年農曆到底是什麼?台灣人一定要知道的曆法小知識,其實就是我們老一輩常說的「丁未年」啦!這一年對台灣人來說特別有意思,因為農曆和國曆的轉換常常讓人搞混,尤其是過年時間跟現在不太一樣。你知道嗎?1967年的春節是在1月21日,比現在常見的2月過年還早很多喔!
說到農曆,台灣人最熟悉的莫過於二十四節氣和傳統節日了。1967年的農曆特別值得注意,因為那年剛好遇到「閏月」——農曆六月有兩個,也就是所謂的「閏六月」。這種情況大概每2-3年就會出現一次,主要是為了讓農曆年和太陽年(國曆)的時間對齊。來看看1967年幾個重要節日的對照表:
農曆日期 | 節日名稱 | 國曆日期 |
---|---|---|
正月初一 | 春節 | 1967年1月21日 |
五月初五 | 端午節 | 1967年6月13日 |
閏六月初一 | – | 1967年7月8日 |
八月十五 | 中秋節 | 1967年9月18日 |
台灣人生活中處處都有農曆的影子,從拜拜選日子到農民種田看節氣,都離不開這套老祖宗的智慧。1967年那時候,台灣還在戒嚴時期,很多傳統習俗都保留得很完整,像是過年要蒸年糕、端午節要掛菖蒲,這些現在年輕人可能不太熟悉的習俗,在當時可是家家戶戶都會做的事呢!
農曆的計算方式其實很有趣,它是根據月亮圓缺變化來訂的,一個月大約29.5天,所以有時候一個月29天(小月),有時候30天(大月)。1967年就有7個大月和5個小月,加上閏六月,整年共有384天,比平常的農曆年多了整整一個月!這也難怪老一輩的人常說「那年特別長」。
為什麼1967年農曆這麼特別?帶你瞭解當年的節氣變化。這一年在農曆上確實有許多有趣的現象,特別是節氣的分佈與其他年份不太一樣,讓老一輩的台灣人至今都還印象深刻。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1967年農曆那些特別之處,看看當年的節氣變化到底有什麼不同。
1967年最特別的就是閏月的安排,這一年居然閏了六月!這在農曆中算是比較少見的情況。因為農曆的閏月是根據二十四節氣來調整的,而1967年的節氣分佈剛好讓六月成為需要重複的月份。這樣的安排直接影響到當年所有傳統節日的日期,像是中秋節、端午節都比平常年份來得晚一些。
當年的節氣變化也很有意思,我們用表格來看看幾個重要節氣在1967年的具體日期:
節氣名稱 | 1967年日期(農曆) | 與平常年份差異 |
---|---|---|
立春 | 正月初六 | 較晚 |
清明 | 三月初八 | 正常 |
夏至 | 五月廿九 | 特別晚 |
秋分 | 八月初十 | 較晚 |
冬至 | 十一月廿一 | 特別晚 |
從表格可以看出,1967年的夏至和冬至都來得特別晚,這跟閏六月有直接關係。這種節氣延後的現象,讓當年的農作物生長週期也跟著變化,老農民們都得特別注意調整耕作時間。而且因為閏月的關係,1967年的農曆新年也來得比較晚,是在2月9日才過年,這在當時算是相當少見的情況。
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,1967年的中秋節落在10月8日,這在台灣算是相當晚的中秋節了。因為閏月的關係,讓這個傳統節日比平常年份晚了將近一個月,當時很多家庭都在討論要不要延後準備月餅和烤肉。這種節氣變化帶來的影響,不僅在農事上,連日常生活都跟著調整呢。
1967年農曆新年是哪一天?那年春節的熱鬧回憶,翻開老黃曆發現是1月29日星期日。那個年代沒有手機搶紅包,但街坊鄰居的拜年聲比現在更有人情味,巷口雜貨店早早掛起大紅燈籠,小孩子們最期待的就是穿新衣領壓歲錢。
還記得當時台灣剛推出彩色電視沒多久,中視在除夕夜特別播出《群星會》春節特別節目,全家圍著那台14吋電視機看得津津有味。阿嬤會邊看邊抱怨:「彩色是好看啦,但畫面怎麼一直閃閃跳跳?」桌上永遠少不了一盤堆得像小山的瓜子,嗑到舌尖發麻還是停不下來。
1967年春節特色 | 現在比較 |
---|---|
手工寫春聯貼門神 | 超商印刷春聯 |
煤球爐煮年夜飯 | 電磁爐/外賣年菜 |
踩街舞龍舞獅 | 手機搶紅包遊戲 |
收音機聽賀歲節目 | YouTube春節直播 |
最懷念的是廟口前的年貨市集,攤販用鐵皮桶搭的臨時爐灶現炸紅豆年糕,油香混著黑糖味飄整條街。媽媽總要買上幾塊「菜頭粿」,說是要討個「好彩頭」。那時候的紅包雖然只有50塊、100塊,但收到時開心的程度,可比現在小朋友拿到千元鈔票還興奮。街角阿伯賣的麥芽糖總在初五就賣光,沒買到的小孩要捶心肝整整一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