龍吐水構造大解析! | 龍吐水原來這樣設計 | 龍吐水構造超簡單
大家有冇見過傳統建築屋簷下嘅「龍吐水 構造」呢?呢種設計唔單止靚,仲好實用㗎!主要係用嚟解決屋頂排水問題,同時仲有裝飾效果,成條水喉做成龍頭形狀,雨水就似係龍嘴度吐出來咁,真係好有氣勢。
講到龍吐水嘅構造細節,其實都幾講究㗎。首先要考慮水流速度同排水量,個龍頭嘅開口角度同喉管粗細都要計得好準。傳統工匠會用以下幾種材料組合:
| 結構部位 | 常見材質 | 功能特點 |
|---|---|---|
| 龍頭部分 | 陶土/青銅 | 造型精美、耐候性強 |
| 導水管 | 銅管/陶管 | 防鏽、排水順暢 |
| 接合處 | 糯米灰漿 | 防水密封、抗震 |
以前老師傅整龍吐水最犀利嘅地方,就係唔使用現代膠水或者螺絲,全靠榫卯結構同特殊嘅灰漿配方。個龍頭同水管嘅接合位要做成微微向上翹,咁樣排水嗰陣水柱會形成靚靚嘅弧線,遠遠望過去真係好似條龍喺度噴水咁。而且佢哋會特登喺龍嘴裡面刻啲凹凸紋路,等水流落嚟嗰陣會有嘩啦嘩啦嘅聲響,夜晚聽落仲有幾分神秘感。
現代建築雖然好少用真正嘅龍吐水構造,但係有啲仿古建築或者廟宇仲保留咗呢種工法。最近我去參觀一間百年老宅,就見到佢個龍吐水設計得好精緻,龍鬚同鱗片都雕得好仔細,落大雨嗰陣十幾條水柱一齊噴落嚟,個場面真係好壯觀。聽屋主講,呢啲構造最麻煩係要定期清潔,因為樹葉同泥沙好易塞住龍嘴,所以每年雨季前都要搭棚架上去通一通。
而家仲有啲新建築會將龍吐水概念現代化,用不鏽鋼做材料,但係造型就簡化好多。不過我個人覺得始終係傳統做法最有味道,特別係用陶土燒製嘅龍頭,經過日曬雨淋之後會慢慢出現自然嘅青苔同水痕,嗰種歲月嘅痕跡真係好難用人工模仿到。

龍吐水是什麼?台灣傳統建築的獨特排水設計,這個有趣的稱呼其實是指傳統建築屋簷下的排水系統。走在台灣的老街或廟宇附近,抬頭常能看到屋簷邊緣有龍頭造型的排水口,下雨時水流從龍嘴噴湧而出,就像龍在吐水一樣,既實用又充滿藝術感。
這種設計可不是隨便做的喔!傳統建築師傅會根據建築規模和當地降雨量,精心計算排水孔的位置和大小。龍頭造型通常是用陶土或石材雕刻而成,有些還會上釉彩繪,讓平凡的排水功能變成建築的裝飾亮點。在台灣潮濕多雨的氣候下,這種設計能有效防止雨水積聚在屋頂,保護木結構不受潮腐蝕。
| 龍吐水特色 | 說明 |
|---|---|
| 材質 | 常見陶土、石材,富貴人家會用銅鑄 |
| 造型 | 以龍頭為主,也有獅頭、蟾蜍等吉祥動物 |
| 功能 | 快速排水、防止屋簷滴水侵蝕地基 |
| 分佈 | 廟宇、傳統民居、亭台樓閣常見 |
除了實用性,龍吐水在風水上也有講究。老一輩的師傅認為,龍是掌管雨水的神獸,用龍頭排水能祈求風調雨順。有些講究的大戶人家,還會特別請師傅開光龍頭,相信能為家宅帶來好運。現在到鹿港、大溪這些保留傳統建築的老街,還能看到保存完好的龍吐水設計,下次去玩不妨抬頭找找看。
現代建築雖然改用PVC排水管,但不少文創園區或仿古建築還是會加入龍吐水元素,讓傳統工藝得以延續。有些老師傅堅持手工雕刻龍頭,每個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。這種融合功能與美學的智慧,正是台灣傳統建築最迷人的地方。
龍吐水構造怎麼運作?3分鐘看懂排水原理
每次下大雨看到建築物屋簷邊緣「嘩啦嘩啦」噴水的景象,那就是台灣人俗稱的「龍吐水」啦!這種排水系統其實是建築物很重要的防水設計,專門用來快速排掉屋頂積水。它的原理很簡單,就是利用重力讓水自然流動,再透過特殊構造把水集中噴出,避免雨水到處亂流造成牆面滲水或地基損壞。
龍吐水構造主要分成三個部分:集水槽、排水管和吐水口。集水槽通常藏在屋簷下方,負責收集從屋頂流下來的雨水;排水管則是連接集水槽的垂直管道,把水引導到建築物外側;最後吐水口會設計成向外突出的彎頭,讓水能夠遠離建築物牆面噴出。這種設計在台灣特別常見,因為我們的颱風季雨量超大,沒有好的排水系統真的會很慘啊!
| 構造部件 | 功能說明 | 常見材質 |
|---|---|---|
| 集水槽 | 收集屋頂雨水 | PVC、不鏽鋼 |
| 排水管 | 垂直導引雨水 | 鍍鋅鐵管、PVC管 |
| 吐水口 | 將水噴離建築 | 鑄鐵、塑膠 |
實際運作時,雨水會先從屋頂斜面流到集水槽,然後順著排水管快速往下流。當水流到吐水口的位置時,因為管徑突然變大加上彎頭設計,水的壓力會讓它形成一個漂亮的拋物線噴出去,看起來就像龍在吐水一樣。這個設計最厲害的地方是就算下超級大雨,水也不會從管口倒灌回來,而且吐水距離通常都能達到30公分以上,完全不用擔心水會濺到牆壁上。
現代建築的龍吐水構造還會加入一些改良設計,比如在集水槽加裝過濾網防止落葉堵塞,或是把吐水口做成可調式角度,讓排水方向更精準。有些高級住宅甚至會把吐水口做成裝飾性的龍頭造型,既實用又美觀。下次經過建築物時不妨抬頭看看,你會發現每棟房子的龍吐水設計其實都很有特色呢!

你有沒有注意過,台灣很多廟宇或古建築的屋簷上,都會有龍頭造型的排水口?為什麼古建築要用龍吐水?防水防潮的智慧結晶其實藏著老祖先超厲害的建築智慧。這些「龍吐水」不只是裝飾,它們可是肩負著重要的排水任務,讓建築物在台灣潮濕多雨的環境中能夠屹立不搖。
台灣氣候濕熱,尤其夏季颱風來襲時雨量驚人。古人很早就發現,如果屋頂的雨水直接沿著牆面流下,不僅會讓牆體潮濕發霉,長期下來還會影響建築結構。於是他們設計出這種巧妙的排水系統,讓雨水從龍嘴吐出,遠離建築本體。這種設計在台灣隨處可見,像是鹿港龍山寺、台北龍山寺等古蹟都能看到精緻的龍吐水裝置。
| 龍吐水功能 | 現代對應設計 | 優點比較 |
|---|---|---|
| 導引雨水遠離建築 | 排水管系統 | 美觀兼具實用性 |
| 防止牆面潮濕 | 防水塗料 | 不需額外維護 |
| 減緩水流衝擊 | 雨水花園 | 自然環保 |
仔細觀察這些龍吐水的設計,你會發現每個細節都很講究。龍嘴通常會做成微微上翹的弧度,這樣雨水噴出時會形成漂亮的弧線,既實用又好看。有些講究的古建築還會在龍頭下方放置石雕的「承水盤」,用來承接雨水並導向排水溝,避免雨水直接沖刷地面造成積水。這種設計在台灣中南部尤其常見,因為那邊的雨勢通常又急又大。
更厲害的是,這些龍吐水的位置都是經過精密計算的。工匠們會根據屋頂的坡度、當地的風向和降雨量,來決定要在哪裡設置龍頭,以及龍嘴要朝哪個方向。比如說在基隆這種多雨的地方,龍吐水的數量就會比台南來得多,而且龍嘴的開口也會做得比較大,這樣才能應付大量的雨水。這種因地制宜的設計,展現出台灣傳統建築師對自然環境的深刻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