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地vs高原,傻傻分不清? | 台灣地形小學堂:台地高原差在哪 | 地理迷必看!台地高原一次搞懂
說到「台地高原差別」,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這兩個地形長得很像,都是高高平平的,但其實它們的成因和特徵可是差很大欸!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兩種地形的不同之處,順便也分享一下台灣有哪些著名的台地和高原,讓大家以後出去玩的時候可以當個小小地理達人。
先來說說台地,這種地形在台灣其實很常見,像是林口台地、桃園台地都是典型的例子。台地最大的特色就是頂部平坦,但邊緣會有明顯的陡坡,看起來就像是被切了一刀的蛋糕。這種地形通常是因為地殼抬升後,河流侵蝕切割形成的,所以台地的高度通常不會太高,大概都在幾百公尺左右。而且台地的面積通常比較小,像桃園台地大概就只有40公里長、15公里寬而已。
高原就不一樣啦!高原的面積超大,而且高度也高很多,通常都在海拔500公尺以上。高原的形成原因比較複雜,可能是因為大規模的地殼抬升,或是火山噴發後的熔岩堆積。台灣最有名的高原就是南投的埔里盆地周圍的高原地形,還有中央山脈上的某些區域。高原的頂部雖然也是平的,但邊緣的坡度比較緩和,不像台地那麼陡峭。
為了讓大家更清楚兩者的差異,我整理了一個簡單的表格:
特徵 | 台地 | 高原 |
---|---|---|
高度 | 通常數百公尺 | 通常500公尺以上 |
面積 | 較小 | 廣大 |
邊緣坡度 | 陡峭 | 較緩和 |
形成原因 | 地殼抬升+河流侵蝕 | 大規模地殼運動 |
台灣例子 | 林口台地、桃園台地 | 埔里周圍、中央山脈 |
在台灣旅行時,其實很容易遇到這兩種地形。像是開車從台北往林口的路上,就會明顯感覺到爬升到一個平坦的高地,那就是典型的台地地形。而如果去南投玩,在埔里一帶看到的開闊平坦高地,就比較接近高原的特徵。雖然看起來都是「高又平」,但仔細觀察周圍的地勢變化,就能發現它們的差別囉!
台灣人常搞混的高原vs台地差別在哪?其實這兩個地形真的很容易讓人傻傻分不清楚,畢竟都是「高高的平地」嘛!但其實從形成原因、高度到分佈位置都有明顯差異,今天就來幫大家一次搞懂,下次跟朋友聊天就不會再搞烏龍啦~
首先從定義來看就很不同。高原是因為地殼大範圍抬升形成的,面積超大而且邊緣通常很陡峭,像青藏高原就是經典例子;台地則是因為河流切割或火山噴發形成的,範圍比較小,坡度也相對平緩,像我們台灣的林口台地就是典型代表。簡單來說,高原像是被整個抬起來的大桌子,台地則像是被切過的小平台。
再來看看高度的差別。高原的海拔通常超過1000公尺,有些甚至到4000-5000公尺;台地就親民多了,大概在100-1000公尺之間。像陽明山的大屯山頂其實就是火山台地,海拔大概1000公尺左右,跟真正的高原比起來真的差很多。
最後用表格幫大家整理重點差異:
比較項目 | 高原 | 台地 |
---|---|---|
形成原因 | 地殼大範圍抬升 | 河流切割或火山噴發 |
面積大小 | 非常廣大(數萬平方公里) | 相對較小(數十到數百平方公里) |
海拔高度 | 通常1000公尺以上 | 100-1000公尺之間 |
邊緣坡度 | 陡峭 | 較平緩 |
台灣例子 | 無(台灣沒有真正的高原) | 林口台地、大肚台地 |
其實台灣島因為地形年輕又多山,嚴格來說是沒有真正的高原啦!我們常說的「xx高原」其實都是台地,像桃園台地、八卦台地這些。所以下次聽到有人說「台灣高原」,你就可以很專業地糾正他:「那個其實是台地喔!」是不是突然覺得自己變得很厲害啊~
什麼時候會特別注意到台地和高原的不同?其實當你在台灣旅行或規劃行程時,就會發現這兩種地形帶來的體驗差很多。台灣雖然面積不大,但地形變化豐富,從平緩的台地到高聳的高原,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風景和玩法。
先說說台地,像是桃園的龍潭台地或新竹的湖口台地,這些地方地勢平緩但比周圍高一些,開車經過時視野開闊,很適合種茶或發展農業。台地的坡度通常比較和緩,開車騎車都不會太吃力,而且因為地勢關係,常常能看到一整片的茶園或農田,風景很療癒。不過台地邊緣通常會有明顯的陡坡,這時候就能感受到它和周圍平地的不同。
高原就不一樣了,像是南投的清境農場或合歡山一帶,海拔動輒上千公尺,氣溫明顯比平地低很多。上高原要注意的事情可多了,除了要準備保暖衣物,還要留意高山症的風險。高原的景色也更有層次感,常常能看到雲海在山谷間流動的壯觀畫面,這是台地很難見到的景象。而且高原的道路通常比較蜿蜒,開車要特別小心。
這邊整理個簡單的比較表,讓你更清楚兩者的差異:
特徵 | 台地 | 高原 |
---|---|---|
海拔高度 | 通常數十至數百米 | 通常超過1000米 |
地形特徵 | 頂部平坦,邊緣陡峭 | 整體地勢高且起伏較大 |
氣溫變化 | 與平地差異不大 | 明顯比平地低溫 |
適合活動 | 農業、輕鬆騎行 | 登山、觀星、賞雪 |
交通難度 | 道路平緩好開 | 多彎道需謹慎駕駛 |
在台灣旅行時,如果要去台地區域,建議可以安排一些輕鬆的農場體驗或單車行程;若是前往高原地帶,則要做好充分的保暖準備,並且預留更多交通時間。兩種地形各有特色,只要根據自己的體力和興趣選擇,都能玩得很盡興。
為什麼台灣很少真正的高原?地理老師告訴你
台灣雖然山多,但真正稱得上「高原」的地形其實很少,這跟我們島嶼的形成過程超級有關啦!台灣主要是因為板塊擠壓「蹦」出來的年輕島嶼,整個地形就像被揉過的紙團,到處都是又高又陡的山脈,根本沒什麼平坦開闊的空間可以發展成高原。像玉山雖然高,但周圍都是陡峭的山坡,跟我們印象中那種一望無際的高原差很多餒~
來看看台灣幾個勉強算高原的地區,你就知道有多「迷你」了:
名稱 | 海拔高度 | 面積 | 特色 |
---|---|---|---|
阿里山 | 約2000m | 約1400公頃 | 茶園、森林小火車 |
清境農場 | 約1700m | 約760公頃 | 牧場風光、歐式民宿 |
陽明山 | 約600m | 約114公頃 | 硫磺溫泉、火山地形 |
這些地方嚴格來說都只能算是「台地」或「高地」,因為面積實在太小啦!真正的高原像是青藏高原那種動輒幾十萬平方公里的規模,台灣根本找不到。而且我們的地質太年輕,板塊運動又很活躍,地表一直被擠壓抬升,根本來不及形成那種平坦寬廣的地形。就連合歡山那種比較平緩的山頂,也是因為冰河時期侵蝕造成的,不是真正的高原啦!
說到這個就要提台灣的地形特徵了,中央山脈像脊椎一樣貫穿全島,把台灣分成東陡西緩的兩半。東部海岸直接插進太平洋,根本沒空間發展高原;西部雖然有比較平緩的丘陵,但海拔都不夠高。唯一比較有潛力的是埔里盆地周圍的山區,但因為河流切割得太厲害,也形成不了大面積的高原。所以啊,下次有人問台灣為什麼沒高原,你就知道要怎麼解釋啦~